8月27日,在全国医改电视电话会议上,总理再次提出降低虚高药价的工作重点。虽然新医改已经执行了十年,但是药品价格虚高问题一直未能解决。总理在批示中指出,要敢触动利益,敢啃“硬骨头”,持续加大医疗、医保、医药联动改革力度,努力在降低虚高药价、深化公立医院改革、完善基本医保和分级诊疗制度、发展互联网+医疗健康等方面取得新突破,更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。
降药价始终在路上
从2009年开始,药品方面的改革一直在路上。2009年1月21日,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《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》和《2009—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》,新医改大幕拉开。2009年12月22日,当时的医改领导小组便提出加快基本药物制度建设步伐,降低虚高的药价,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。2011年,所有政府办基层公立医疗机构取消药品加成,此后县级公立医院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相继取消药品加成,直到去年全面取消药品加成。但是,这一医改抓手并没有断绝药品招标、医院选药、医生开药这一链条上的种种利益输送关系。
为了挤出药品价格中的水分,在省级招标采购、药品零差率、双信封制度、两票制都被实施和采取后,“都没能成功把虚高药价降下来。”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震向健康点表示,2009年以来的新医改其实主要就是“药改”。
十年后的今天,《我不是药神》和原料药涨价引起的关于药品价格的舆论热潮表明,药品价格虚高的问题,仍没有被解决。
降药价有哪些招?
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震表示,降低药价虚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先定义何为药品“合理价格”是主要内容。但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,国内尚未形成正常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。要想真正实现“医药分开”,就要医保付给医生诊疗费用,医院负责和药品供应方谈判具体价格。
只有建立公立医院、社会化药房统一的医保支付标准,才能把处方药从医院药房剥离出来,允许处方外流,在公立医院和社会化药房的不同购药渠道之间形成竞争,才能有药品价格的合理形成机制。
除上述之外,利用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模式进行创新,绕开固有的体制、政策障碍,实行电子处方外流、药品院外配送也是降低虚高药价的可行之策。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在互联网不同区域间自由流动,是倒逼公立医院改革深入的前进关键。
News
相关文章
2021-05-09
2021-03-26
2021-06-18
2021-10-16
2021-01-26
2021-08-15
2021-09-25
2020-09-27
2021-11-09
2020-12-29